新融街9月26日讯:26岁的农村小伙刘金银,个头不高,皮肤黝黑,口音颇重。若萍水相逢,无论从哪个角度看,都猜不到他是位“网红主播”——用手机直播捉龙虾、钓鲢鱼、抓黄鳝、剁猪草等农村日常生活7个月,竟引来11万余粉丝,被“打赏”逾24万元。虽然这钱要和直播平台五五分成,却也是一笔巨款。
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三块石村6组的90后村民刘金银,突然成了一位“名人”。
8月里,一家视频网站把发布会放到了他家的院坝里,号称“最土”新闻发布会。这家视频网站宣布,将通过专业培训、现金打赏,鼓励创作者拍出优质、积极、向上的作品,不依靠低俗、猎奇吸引眼球的主播们,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。
如今,农村题材的短视频和直播在各短视频平台有着不小的原创产出量。很长一段时间内,低俗、魔幻、怪异、荒诞等形容词,成了多数网友和短视频研究者对于农村题材短视频的一致印象。但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,还有一些来自农村的、并非低俗猎奇,却颇为“接地气”的视频,比如辽宁的采药人每天直播自己在深山采药的经过;广西的苏小妹每天直播自己在菜市场帮父母搬重物卖菜;四川姑娘杨巧除了直播自己做农活儿,也直播自己化妆和服装搭配……
2017年年初,刘金银开始了自己在某视频网站上的主播生涯。他上传的短视频和直播展现了农村原生态的生活样貌,喂猪、插秧、收稻、打鱼、捉泥鳅……这让他在半年时间,就获得了近10万粉丝,累计收益近8万元。
26岁的刘金银是现在村里唯一留守的年轻人,他的同龄人几乎都在外务工。刘金银初中辍学之后,先后在合江县城、江苏打过工,做些小本生意。去年年底,他回到家中,开始摸索起视频直播。
“金牛”,是刘金银在短视频平台上给自己取的名字。他拍摄的第一个小视频是抓黄鳝,得到了30多元的收益,这份微小收益让他感受到了“友好”。
在城里打工时,刘金银发现,很多城里人不知道蔬菜是怎么种的、水稻是怎么来的,于是他开始直播起村里生活的日常。像每天上班打卡一样,他坚持早上6点多起床,简单洗漱后,就开始自己的直播。粉丝们常常通过摄像头,看到他趿着拖鞋、穿着牛仔短裤剥蒜、择菜、杀龙虾……
在不懂网络的村民眼里,刘金银每天拿着一部手机,走在田间地头,对着手机有说有笑,这只能用“疯了”才能解释。父亲刘明杰说,村里的娃儿一个个出门打工挣钱,儿子却下田捉黄鳝摸泥鳅,整天耍手机,想着就“鬼火冒”,多次扬言要把儿子手机砸烂。直到发布会举行后,村里人才知道,刘金银在做网络直播,而且收入可观。父亲不再反对他的事业,村里的老人小孩也会偶尔在他的视频直播里探出个头,瞧瞧这个他们以前没瞧见的“窗口”。
90后夫妻刘磊和李霞,凭着“秀恩爱”的视频在另一个短视频平台上获得了广泛关注。因为长年在工地风吹日晒,1991年出生的刘磊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10岁。
刘磊的老家在重庆丰都县龙河镇,目前与妻子在福建省福州市的工地做活儿。俩人每个月收入加起来,刚超过1万元,这些钱支撑着一家5口人的生活。而他们上传的视频中,大多都是夫妻俩一起在工地上工作、互相照顾的日常,或是在休息时的一些互动,两人的脸上都写满知足和幸福。在网上,他们的粉丝数已经超过37万,平均单个短视频点击量在200万次以上。网友们将他们称为“工地最美夫妻”。
在李霞看来,丈夫话不多,对家人温柔大方,对外人诚实可靠。在刘磊眼里,妻子勤劳又顾家,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女人。他们在视频中毫不掩饰生活的艰辛,同时也毫不吝啬地分享自己的幸福,这份真实触动了不少网友,甚至让本来打算离婚的人,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。刘磊也没有想到,自己的一段小视频,能有这样的影响,于是两人开始爱上了“分享幸福”,同时也收到越来越多的鼓励、祝福。
刘金银和刘磊、李霞,并不知道其他网络平台上的网友,怎么评价他们的视频,因为他们不使用微博、知乎、豆瓣、论坛、贴吧。而无数批评他们的网友,也许并没有真正看过他们的完整作品。有人直接找到刘磊,请他做建筑防水施工的工程;还有人建议刘磊别在工地干活儿了,以拍视频为生;许多微商找到李霞,让她在家卖东西。但夫妻二人目前仅会用微信与短视频等少数使用门槛较低的软件。他们觉得,做好本职工作才是主业,因为“这个(短视频)平台可能什么时候,说没就没了”。
院坝里的“最土”发布会后,更多人来到刘金银的直播间。一些商家找他做产品推广,但却大多是一些山寨产品。刘金银说:“我打那些广告没意思,我得对我的粉丝负责。”他希望自己以后能帮家乡农村做宣传,比如哪家的农产品没有销路,可以去帮忙做直播,让更多人看到。(记者 李翀 来源:中国青年报)
【推荐阅读】法制日报:老师直播课堂教学步子迈大了
老师直播课堂教学暂时被叫停,此举反而给我们当前的学校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直播平台提了醒,“互联网+教育”还有很多工作要做
80后青年教师黄超怎么也没想到,因为在网络上直播课堂内容,自己一夜间成了“网红”,迎接他的虽然有鲜花和掌声,但也有很多网友的口诛笔伐(9月25日《中国青年报》)。
就当前的网络直播而言,其目的主要集中在两点:一是为了商业推介,追求商业利润,如餐饮企业对后厨制作过程直播;二是为了拓展监督渠道,保障群众知情权与监督权,如人民法院对网络庭审直播。就新闻报道中的老师直播课堂教学的初衷而言,是为了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,显然这种直播不同于后厨直播,更不同于庭审直播。
老师在直播平台上直播课堂教学,尽管征求了家委会的意见,但事实上能够观看老师上传的课堂教学情况的视频,不只限于家长,任何有兴趣的网友都可以参与进来,可以说是完全敞开的。透过老师设定的摄像头,不只是老师的一言一行,还有课堂里每一个孩子的言行,也都传到了互联网能够延伸到的每一个角落。这种情况下,在方便家长了解孩子的同时,孩子们的个人信息也变得没有任何遮拦了。这无疑与当前我国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相违背,也与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的要求格格不入。而从课堂教学的需要以及规律等方面看,其他老师也对此不予认同。如此,课堂直播被学校叫停就在情理之中了。
要满足家长知悉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,远不止直播课堂教学这一种渠道,如家长开放日、通过微信群或QQ群上传课堂教学的部分照片或视频等,这些方式都能有效满足家长对课堂教学的了解需求。老师冒然将课堂搬进直播间这一步确实迈大了,这不应是课堂教学的常态。“互联网+教育”从长远发展而言,不会排斥更不会限制直播课堂教学,但这种直播应从本质上区别与当前这些直播平台上的直播。课堂教学直播不应走全开放的路子,而应是半开放的,只能限于所在班级学生家长或学校相关人员观看,除此之外的任何人没有法定依据均不得观看。任何人未经允许不得泄露视频内容,否则均属违法,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。这在个人隐私保护和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中均有明确规定。要实现这种半开放式的直播,需要直播平台创新技术,学校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也可开发相应的软件系统,为有想法的老师提供创新的平台,也为有需要的家长提供了解孩子学习的新渠道。
这是一个改革创新的时代,我们必须在一定条件下为改革创新容错纠错,但改革创新举措的出台也应当进行风险评估和利弊分析论证,不能盲目上马,更不能想当然。老师直播课堂教学暂时被叫停,不意味着这样的创新之举没有任何价值,此举反而给我们当前的学校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直播平台提了醒,“互联网+教育”还有很多工作要做,而且应当在法律法规的范畴内大胆创新、规范运行,让老师、学生、家长、学校等各方都能从中受益。(法制日报)
又一名“快手”少年被拘,直播平台脱不了责
一名叫杜应伟的17岁“网络主播”,因涉嫌伪造、买卖国家机关证件、印章罪,被关进了浙江省永康市看守所。据其供述,购买警服、公章,拟造公文文件,在直播平台“快手”上发布各种虚假信息,只为“涨粉”。
杜应伟不是第一个在直播平台出名的“网红”,也不会是最后一个。这些身处社会底层,身无所长却又不甘平庸的年轻人而言,试图借助直播平台这一虚拟空间,为自身打造一个美好的梦境。在这里,他们扭曲浮夸地发出声音、宣泄情绪,博取关注、名声,以及现实世界里他们求而不得的一切。殊不知,他们终将为自己的“任性”付出应有的代价。
此事也再次暴露了直播平台的审核机制形同虚设到何种程度。一些网友猜测,直播平台对杜应伟的虚假身份和拙劣演技不会毫无知晓,视而不见的表象下,有可能是“乐见其成”,希望看到更多杜应伟横空出世。因为,直播内容越是奇葩,关注度也就越高,随之而来的就是诱人的经济利益。为了利益最大化,一些直播平台不惜铤而走险、以身试法。
对于直播平台的质疑和抨击之声由来已久,相关职能部门也对一些平台和“主播们”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过惩处。但尴尬的是,似乎还不足对整个行业及从业人员的形成普法教育及震慑。
早在2016年,文化部就出台了《文化部关于加强网络表演管理工作的通知》,其中明确规定“网络表演经营单位要对本单位提供的网络表演承担主体责任,对所提供的产品、服务和经营行为负责,确保内容合法、经营有序、来源可查、责任可究。”并要求,“一经发现含有违法违规内容的网络表演,要及时关闭表演频道,停止网络传播,保存有关记录,并立即向所在地省级文化行政部门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报告。”更何况,杜应伟还是未成年人,直播平台还涉嫌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。
从目前的报道来看,还没有涉事平台因杜应伟事件而受到惩处的信息。而放眼整个直播行业,有多少平台会吸取教训、加强自身监管,又有多少平台依然我行我素。或许在他们看来,一个杜应伟倒下了,还有数以千万计的“快手少年”在蠢蠢欲动,时刻准备着在直播中大显身手。至于他们会扮演怎样的角色,又会在人生道路上偏离多远,都不在平台的考虑范围内。
作为网络平台上的表演者,杜应伟们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直接责任,有义务提高职业素养的同时,加强道德自律,从事内容健康向上的网络表演。但作为平台,更应该加强监管,及时剔除违反法律和相关规定的内容,查封涉事账号。平台需要意识到,防微杜渐才能走得更远。因为一个简单的猜想是,如果杜应伟是个足够“聪明”的年轻人,懂得利用伪造的身份作奸犯科,平台将承担更大的责任。(澎湃新闻 作者:李勤余)


留言评论
暂无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