代刷网地址

名片免费500赞网站-qq空间说说点赞低价平台微信支付_免费刷100空间访客网站

布衣之交、生死之交、忘年之交、车笠之交、酒肉之交……想必您都不会陌生,“点赞之交”不知您可有了解?

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,各种“圈”应运而生,同时也催生了各种网络现象、网络词汇,“点赞”便是其中之一。作为一种网络语言,它最初起源于各大社交网络,表示对某个内容的赞同、喜欢和支持。如今在微信、微博、贴吧、QQ空间等社交软件或网页中,设计者都加入了“赞”的功能。被“赞”的数量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气或者被关注的程度。现如今,“点赞”已从虚拟的网络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。

我身边的绝大部分朋友都有自己的微信朋友圈,前几年在他们的“鼓动”下,我也下载安装了这款应用软件。一开始,我的朋友圈里只有联系非常紧密的十几位亲戚朋友,后来人数逐渐多了起来,有同行,有驴友,有编辑,有文学爱好者……后来,只有一面之缘的人在分别时,也掏出手机要求扫个二维码,添加到微信通讯录里。不好驳面子,只得应承。那天闲翻手机,忽然发现微友已达数百人,顿觉一惊。

一页页地滑动屏幕,许多名字竟然一丁点印象都没有了。什么时候添加的?谁主动加的谁?加完之后聊过没有?要不要发个信息试试对方知不知道我是谁?会不会早就把我拉黑了?一连串的问号如泉水一样,不停地冒出来。

将此心情编成一条信息,又配了张图片,发在了朋友圈。不多时,有人开始点赞了。逐一看过,有邻居,有同学,有同事,还有几个不熟悉的人。出于好奇,私发去一条消息表示感谢,当然更多的是试探对方的“真面目”。一来二去,终于明白,彼此谁也不记得谁了。此时再细究当时的添加细节已然没有意义,便问他既不相识,为何点赞?对方呵呵一笑,发来一条哲理:

赞是为了被赞。这话着实让我感到有些惭愧,说实话,我很少给别人点赞,只是喜欢默默地欣赏和关注。而我那条朋友圈发出去不到一个小时,已经超过八十个赞了,这更让我心生愧疚。

那天出门,遇到几年不见的老邻居小林。彼此寒暄过后,他问起我女儿是不是该上小学了。我深感诧异,说:“前几天我不是还刚发过一条去参加孩子家长会的朋友圈吗?对,当时你第一个给点的赞,所以我记得特别清楚。”小林搔搔后脑勺:“嗨!我这人"见圈就赞",当时真没注意你发的什么……”

漫画来源:凤凰网

呼!我吐出一口气,或许,这就是所谓的“点赞之交”吧!

有一朋友,在公司做人事主管。那次聊起这一话题,他对我说:“有句话叫"日久见人心",但是我们招聘,哪有那么多时间考察人心?你知道吗?我有一个招聘秘诀!”

哦?愿闻其详。

原来,在面试结束后,他都会要求应聘者打开手机朋友圈。一来可以看看对方近两年来发的东西是否正能量,从中大概可看出一个人的心态;二来可以看看发的朋友圈是否被很多人点赞或评论,因此能知道这个人的人脉以及受关注的程度。他告诉我,有些人在面试时装得像模像样,一看朋友圈才知道,不是午夜在喝酒就是十点才起床。另外,一条朋友圈,平均下来才几个人点赞,说明为人很可能不咋样……

我有些佩服朋友的聪明,但是我跟他说,被点赞的数量与为人处世真的没有什么关系,你知道一个人的朋友圈里,有多少是因追求所谓的被关注感而结识的“点赞之交”?用此种标准去衡量一个人的交际,未免偏颇。

前几天,孩子参加了一个活动,需要“集赞”。没办法,为了能取得较为靠前的排名,我只好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“求赞”信息。结果,不到半小时,集得了两百多赞。我很清楚,这个数量没有任何“含金量”,这种方式也只不过是主办方为了扩大影响而采用的“招数”而已,但看着满满的“赞”,内心还是浮起了一丝小小的虚荣,尽管里面有三分之一的朋友属于“点赞之交”,不过那又有什么关系呢?

然而,有几个生活中极好的朋友这次竟然没有为我点赞。不可能没有看见,在我发完朋友圈之后,他们也在自己朋友圈各自发过消息,说明手机在手上。

忽然想到,不能怪别人,以前人家发的东西,我好像从来都没有“赞”过。

还记得有几位关系不错的朋友对我关闭了朋友圈,原因竟如出一辙:从来不给点赞,那就干脆不要看了。

我不是一个喜欢刷存在感的人,更不想成为朋友圈里的“赞士”。由此心生一感:

点赞之交淡如水,点赞之交贵如油!

本文组稿、编辑:伍斌

题图来源:视觉中国责任编辑:伍斌图片编辑:邵竞

作者:翟杰

代刷网地址

留言评论

暂无留言